Pages

Subscribe:

2025/04/07

老園丁耕讀筆記/情感連結的知識:AI 時代下,更顯珍貴的傳承

 2025-04-07.經濟日報.經營管理.朱永光


三月的一場聚會中,我與新創業者閒談,從川普以商業手腕治國、企業經營挑戰,談到地緣政治對台灣的影響,話題逐步延伸至家務分工、睡眠不足,乃至子女教育。這群正值中壯年的創業家,多數子女仍在小學階段,在網路與AI時代,孩子的學習之路成為熱議焦點。

席間,我分享過去一年經營Podcast的經歷,內容涵蓋創投經驗與職涯發展。然而,反響平平讓我不禁感嘆:「在Podcast百花齊放的今天,若非熱門議題,實在難以吸引大量聽眾。雖然當初已預料此情況,但仍有幾分孤寂,甚至想放棄。」這番話意外觸動在場的朋友,也為這次聚會開啟了更深層的討論。

AI 時代的教育挑戰

談及子女教育,創業家們觀察到,當今的孩子自幼便熟悉電腦與手機,能隨時透過網路獲取資訊。然而,他們更憂心的是,這些垂手可得的知識往往真假混雜,缺乏價值判斷的機制。孩子們猶如白紙,尚未具備辨識資訊優劣的能力。

回憶童年,他們提到,祖父母或父母的諄諄教誨,或一封封滿載叮嚀、期許的書信,甚至偶爾的牢騷,往往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。多年後,這些話語依舊在關鍵時刻浮現,成為人生的指引。這些「具有情感連結的知識」在他們的成長與學習過程中,發揮了深遠影響與價值。因此,相較於AI生成的知識,他們更認同情感共鳴的重要性,也更是教育真正的核心價值。

人對人傳承知識 價值更大

其中一位創業家分享,他的父執輩曾在美國通用電氣(GE)任職,後來擔任國家太空中心總工程師。這位父執輩分享給他在執行大型專案時所積累的系統管理經驗,遠比他自己在課堂上的理論或網路上的資訊所獲取的更具說服力,讓他受益匪淺。這類知識的傳承,正是「人對人」學習的價值所在。這就如同閱讀名人自傳與經典語錄,不僅啟發學習,更易內化。設想若能親聆霍金談物理、居禮夫人論化學,或與Sam Altman對話AI技術,其價值將遠勝於單從網路或影音平台獲取資訊。

AI 無法取代情感連結的知識

這場對話引發我共鳴與深思,發現「具有情感連結的知識」的價值,早已在哲學、心理學與教育學領域獲得印證。例如:先哲柏拉圖(Plato)在《斐德羅篇》中提到,書寫雖能保存知識,卻無法傳遞教學者與學生間的靈魂共鳴。亞里士多德(Aristotle) 在《修辭學》中強調,情感(Pathos)在學習與說服過程中至關重要,若知識能引發共鳴,將更易被內化。當代Sherry Turkle(MIT教授) 在《Alone Together》中指出,若知識僅透過數據傳遞,將缺乏真正的學習意義。而Yuval Noah Harari 在《21世紀的21堂課》中提及,在AI無所不在的未來,人類的獨特價值將體現在同理心、創造力與情感連結。可見,「具有情感連結的知識」不僅承載著學習的深層共鳴,更可能成為未來AI無法取代的核心價值。

人與人承載文化、價值才是珍寶

在知識不再稀缺的時代,真正珍貴的是與可信賴的知識者建立連結,獲得啟發與認同。因此,教育應強化師生與榜樣之間的情感互動,推動「人對人」的教學模式;社會亦應鼓勵跨世代溝通與故事傳承,使知識承載文化與價值。隨著科技發展,未來或可運用數字分身(Digital Clone)技術,以影音形式記錄寶貴知識,實現情感與數字化的融合。如此,我們更能在AI時代塑造更具人性與深遠意義的未來,為台灣產業、人才培育與文明發展留下珍貴資產。

回歸初心,我決定重啟Podcast,也期待業界領袖透過文章、論述或Podcast等數位平台,分享承載情感價值的知識與經驗,讓「具有情感連結的知識」成為未來社會的珍貴財富。


(作者是合睿教練顧問公司管理合夥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