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Subscribe:

2025/06/06

老園丁耕讀筆記/跨世代知識傳承 三方向思考

 2025-06-06.經濟日報.經營管理.朱永光


前些日所撰寫的〈情感連結的知識傳承〉一文,談到個人對教育與技術演進的觀察與反思,發表後引發熱烈回響。從教師、企業家到青年等各界讀者的回饋,又匯聚成一場跨世代的對話:當代知識傳遞所面臨的分歧與挑戰。

許多讀者認為,文中對「人對機器」與「人對人」知識的區辨,提供了一種新穎且深刻的觀點。一方面,AI與網路雖便利,卻充斥真假難辨、缺乏價值判斷的資訊;另一方面,「人對人的知識」若未用心設計,也易流於說教與主觀,反讓年輕人更加速轉向依賴AI內容。

我們不得不思考:在AI無所不在的時代,如何重新設計「人對人的知識」傳承方式,讓它重獲信任、引發共鳴,並緊扣時代感?如何使之成為具溫度、人性化的知識形式,重新贏得Z世代的心?

曾受邀參與作家王文華主持的「夢想家學校」活動,現場觀察他如何以設計導向方式與年輕人互動,並透過真實案例的分享、小組討論與引導提問,在自然、無壓、無說教的氛圍中,傳遞蘊含情感與價值厚度的知識。

這些經驗讓我獲得新體悟:這些實踐或許正提供重建「人對人的知識」傳遞模式的具體參考。如果「人對人的知識」傳承方式能進化,那麼它不僅不會在AI時代式微,反而更顯珍貴。

以下三關鍵,是進化跨世代知識傳承的思考:

一、從單向傳授轉向雙向共創

過去,我們慣以「我走過、我知道、我告訴你」的方式,向年輕人傳遞經驗知識,然而,面對熟悉網路互動與自主學習的Z世代,這種單向灌輸已難以奏效。

反之,在夢想家學校的課堂上,學生被引導畫出自己未來十年的夢想地圖,過程中無標準答案,也不追求正確結論,而是透過引導提問、同儕交流與自我反思,讓每個人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意義。這種共創式的學習旅程,不僅提升參與感,也讓知識得以在互動中自然內化。

二、從說教轉向共鳴

知識的傳遞,不該以「你該聽我說」為前提,而應以「我們能否理解彼此」為出發點。

王文華在與學生互動時,常以貼近人心的問題開場:「你最近有沒有感到迷惘?」這類提問目的不是為了引導答案,而是開啟對話的可能。當年輕人願意說出自身經驗,知識的分享便從「傳授」轉化為「回應」,經驗也才真正成為「被需要的知識」,而非「被強加的訊息」。

三、從感動轉向共建價值

情感連結固然重要,但若僅止於感動,知識很容易被短影音、快速內容所淹沒。真正深層的學習,來自價值的共建與行動的觸發。

夢想家學校中舉辦的「失敗展」與「不完美學習營」,邀請學員分享自身挫折經驗,並透過反思與對話,從中建構出對自我與世界的嶄新理解。這樣的設計,目的不是傳遞一套「正確價值」,而是陪伴每位參與者形塑屬於自己的價值系統。

這提醒我們:教育不只是「教會」,而是讓學習者「重新定義自己」。

人對人的知識須進化但不該消失。

在AI善於模擬語言、整合資訊的時代,人類真正的優勢,不在於知識本身,而是我們能建立信任、共感與價值共鳴的能力,「人對人的知識傳承」非僅靠情懷留存,更需靠設計翻新。

因此,我們可從三個方向著手:共創的形式、共鳴的語言、共建的價值,讓知識不再停留於講座、簡報與演講稿之中,而是活在每一個人真實的生活與選擇裡。

這樣的知識,才會在年輕人心中留下印記,不是因為它「有用」,而是因為它「有溫度、有你、有未來」。


(作者是合睿教練顧問公司管理合夥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