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張簡如閔/圖:網絡行動科技
問:當初創辦網絡行動科技的契機為何?如何將「網絡行動科技」定位為社會企業?
Jimmy:學生時代曾在環保團體實習、工作後參與開放原始碼(Open Source)社群的經驗,使我發覺許多非營利組織較缺乏網路經營的方針和想像,在倡議理念時未能妥善運用網路的力量。創立網絡行動科技,是希望結合自己資工的背景與接觸非營利組織的經歷,來賦權(empower)非營利組織進行倡議行動。之所以將公司定位為社會企業,則是希望朝網路商業營利模式發展。
問:網絡行動科技的市場定位與優勢為何?
Charles:網絡行動科技結合「社會企業」、「開放原始碼」、「服務非營利組織」等核心概念,我們希望服務非營利組織,作為它們的後勤「軍火庫」。創立初期我們為非營利組織架設官方網站,後來則比較深入其日常運作,站在資源提供的角色,協助非營利組織的行動與改革。我們會適時給予客戶網站架構建議、功能規劃,或建議客戶善用手邊工具,達到彈性、客製化效果。
Jimmy:我們比較像「科技」公司與「顧問」公司的合體。由於我們提供的產品是「網站」,在資訊高度流通的當代社會裡,許多倡議型組織都有此需求,可以進一步發展相關服務來進行市場利基定位。像是我們近來推出的支持者關係維護/管理系統(Constituent Relationship Management, CRM),可讓客戶自由選擇租用額度,這樣的計價方式對小型非營利組織較有吸引力,能以較低成本的方式,穩定經營其資訊系統。
Charles:此外,因為觀察到非營利組織在網路方面的資源較少,我們效法國外活動「Net Tuesday」,發起「網路星期二」社群聚會,邀請公益組織或資訊工作者一同參與。除了分享我們的專業知識之外,更介紹許多與網路相關的趣事或案例,讓大家了解如何善用網路的力量,並激發更多改善社會的靈感。
問:平時如何和客戶互動?過程中是否曾遇到困難與挑戰?
Charles:我們的客戶通常經由過去合作對象引介,在選擇合作對象上,我會偏好一些倡議型團體,欲建立合作關係,必須先贊同對方的理念,不要說我們挑客戶,客戶也會挑我們。
Jimmy:起初我們與客戶的溝通較缺乏經驗,和客戶的接觸與磨合花了不少時間,為了更清楚了解客戶耕耘的議題,必須要花很多時間詢問。
Charles:確立合作關係之後,我們會詢問該組織三到五年內的營運計畫,根據它們對網路的偏好與策略進行產品/服務設計,例如若該組織想增加社群連結,我們就會多規劃和社群有關的項目。
問:公司的計價策略為何?是否會站在協助非營利組織的立場而提供優惠?
Charles:公司的計價模式和一般網站製作公司類似,給非營利組織的收費標準會低一些,也提供一些折扣,例如提供給一般商業客戶的網站保固時效可能是2~3個月,對非營利組織可能是半年。
問:有沒有印象深刻的合作經驗?
Charles:廢死聯盟的網站滿特別的,當涉及死刑存廢討論的社會案件爆發時,網站會一次湧進很多訪客,造成流量暴增的情況,需要即時處理。此外,我們覺得群眾募資(crowd funding)的概念有發展潛力,也架設了具有這樣功能的「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」。
問:使用「開放原始碼」是否與社會企業理念相契合?
Charles:「開放原始碼」和社會企業的精神都強調分享、解決社會問題。一位北歐社會學者Pekka Himanen所著的《駭客倫理與資訊時代精神》一書中提到:「相信資訊的共享是一種力量強大的美德,並且認為,盡可能藉由撰寫自由軟體(free software),以及促進資訊及電腦資源的自由流通,以將他們的專業技能分享給大眾。」使用自由軟體,除可以實踐DIY、降低成本的好處之外,更關鍵的是它背後強大社群力量的支持,非營利組織能找我們架設網站,以後也可以找其他業者進行維護或調整,降低網站經營上的風險。
問:未來的規劃如何?如何讓組織運作更加健全?
Jimmy:我覺得未來公司在財務結構上的轉換是關鍵。接專案並不是一個最好的商業模式,因為當合作關係更深入時,較容易與非營利組織共存亡;此外,靠朋友口碑介紹合作案的機制也有風險。因此,目前公司逐漸調整為服務的角色,例如現在架設的CRM系統,我們仰賴非營利組織提供的租借費用,而非營利組織也仰賴這套服務系統提高捐款和績效、節省人力,這樣互利共生的關係,比較有機會永續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