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-06-17.經濟日報.B7.經營管理.朱永光
「生態綠」成立於2007年,是台灣第一個獲得國際公平貿易組織Fairtrade International(FLO)認證的貿易商,初期以咖啡做為倡議宣導的媒介,經由自營咖啡店,並在企業機構中推廣「公平貿易茶水間」,採購公平貿易咖啡豆落實企業社會責任,每年也透過上百場的講座及活動,喚起民眾省思消費行為背後的真相及所付出的代價。
「公平貿易為第三世界國家的生產者與農民爭取貿易中的公平條件,但其意義不僅是合理的收購價格,還包括合理的工作條件(勞動人權)與在地的永續性(環境保護),而公平貿易組織持續地推廣市場標準與認證機制,便是在上下游供應鏈上把關,避免自由貿易所產生的壓榨與剝削。」
2013年,「生態綠」結合天使投資人王韋中的資金挹注及參與經營,在台北金山南路上開辦了全台第一家「公平貿易超市」,隨後順利登上創櫃板,為「生態綠」事業的開展以及公平貿易理念的推廣,開啟新的里程碑。
王韋中,同時也是華陽中小企業開發公司董事長,擁有豐富的創業、投資及企業重整等資歷。他說,「不論是創業或選擇投資標的,獲利能力是一定要的,若能引發更大的社會影響力,才是真正的名利雙收!兼具公益性質及商業利益的社會企業就是一個很好參考方向。」
不改創投企業家本色,王韋中分享「生態綠」的未來潛力:兩位創辦人具有國際視野,取得國際公平貿易組織的認證,是公司重要資產;再者,引進國外已發展成熟的商業模式,相對也降低了許多風險。
根據統計,2012年全球公平貿易認證產品的銷售總額約48億歐元,雖然所占的比例仍極小,但近年來各國的公平貿易消費市場都是以雙位數增長。
「相較之下,台灣此一市場幾乎為零,具備相當大的成長空間。」新資金挹注後,「生態綠」開始有系統性地引進各類認證商品,「公平貿易超市」是擴大經營的第一步,也有知名超市熱烈響應,上架販售公平貿易商品。
參與投資後的王韋中,不僅自己積極參與日常營運,也為「生態綠」引進有企業經營經驗的人才,建構完善的財會與內控制度,以明確掌握公司的成本和盈餘。
「以採購咖啡為例,忽略匯率波動會造成公司平白損失。」他優先導入ERP財會系統,並將財報交由會計師事務所簽證,「財務報表可以完整呈現公司營運績效,企業主才能有所依據,做出正確的決策與判斷」,這也是社會企業這類中小型企業比較缺乏的經營能力。
「除了商業模式,也非常在意公司的財務結構及內控制度,藉此評估該公司未來發展潛力。想要進一步引進外部資金,這些都是必要的工作。」
王韋中也希望,自己與「生態綠」可以做為資本市場與社會企業結合的新典範,透過這樣的過程嘗試、學習,未來可協助更多社會企業接軌至資本市場,同時也讓資本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。
從社會運動起家的兩位「生態綠」創辦人,結合創投企業家的資金與經營管理長才,擦出不同以往的火花,為企業營運帶來突變、成長的契機。這個首創的投資輔導模式,可望成為驅動台灣社會企業整體發展的關鍵力量。
(作者是社企流顧問、美商中經合集團總經理,本專欄隔周二刊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