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-07-04.經濟日報.B5.經營管理.朱永光
4月下旬,朋友邀請我到台北旅店欣賞一場小型演奏會,李哲藝領軍的灣聲樂團當日以演奏不同世代的母親之歌,為母親節到來揭開序幕,也讓現場樂迷聽見不一樣的台灣之聲。
開場時,手拉大型古典音樂箱傳出的音樂,帶領著樂迷彷彿回到18世紀,伴隨而來的熟悉旋律《望春風》,輕柔的音樂繚繞整個空間,勾起人無限的回憶,台灣本土濃郁的懷舊文化透過古典音樂鋪陳出來,這就是灣聲樂團要讓台灣音樂走上國際舞台的一條道路。
台灣民謠 改編演奏
「以古典音樂為平台,以台灣本土文化為主體,重新編寫出屬於台灣的樂章。」李哲藝有感於古典音樂在台灣總是停留在外來文化的印象,在台灣土地上少見古典音樂會中演奏屬於台灣本土文化的音樂。
醞釀20年,今年2月李哲藝決定創立「灣聲樂團」。
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西樂組的李哲藝,感嘆古典音樂在台灣與大部分的人沒有關係,即使演奏者多麼努力鑽研古典音樂,卻很難獲得觀眾的共鳴。
演奏一首大家耳熟能響的古典音樂《卡門》、《卡農》不難,難的是讓古典音樂走入觀眾的心裡,與心靈共鳴,於是,李哲藝從出自閩南、客家、原住民族的台灣民謠,如《望春風》、《天公落水》、《阿里山之歌》、《碎心花》以及早年國台語流行歌曲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、《家後》與民歌《外婆的澎湖灣》等,集結大眾所熟悉的樂曲,以弦樂團改編演奏。
李哲藝試圖從台灣這片土地尋找素材,並融入外來的古典音樂中,創作成為大家熟悉的旋律,變成屬於台灣味道的作品,進而感動舞台下的觀眾。「我慢慢調整,不是投其所好,而是找到音樂創作的平衡點。」對於發揚台灣本土文化,李哲藝格外有感觸。
「我們只演奏二種作品,一是台灣作曲家的創作,一是以台灣素材為主的創作。」這是李哲藝創立灣聲樂團的定位。
早期雖然在國際舞台上演奏貝多芬的作品,但李哲藝意識到,台灣音樂人在國際舞台上演出別人的作品,但對外國樂迷而言,他們更在意的是台灣有無自己的文化,而不只是有很好的技術演出他們的作品。
創新表演 爭取認同
「台灣文化高度是可以超越古典音樂作品。」李哲藝近年來在國外藝術節上表演,國際聲音總是希望台灣表演團體能帶來不同文化的創作演出;台灣有很多音樂人才被國際肯定,但李哲藝也感概,備受國際肯定的台灣音樂人仍在演奏著國外的音樂作品。
然而,台灣的作品,早已感動著地球另一端的人了。
有一次,李哲藝到倫敦演出《望春風》,有一位英國老太太特別到後台致意,為了就是要告訴他──《望春風》是她這一輩子聽過最美麗的音樂。
這一句簡單的話,為李哲藝留下深刻的印象,能得到國際樂界的認同,有著莫大的感動。
「灣聲樂團集結台灣年輕音樂家,用自己的表演方式與技術,演出自己的文化與音樂。」李哲藝為台灣年輕音樂家打造表演的平台,而新一代的年輕音樂家對台灣土地的認同感,以自己文化為傲的氛圍已形成,懂得發展出自己意識與文化的作品。
「有感受、有創新、有認同」才能把灣聲理念傳遞下去。
企業支持 包場相挺
灣聲樂團做台灣的音樂,做屬於台灣文化的事情,也獲得企業界的支持,包括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、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以及聚陽紡織等企業力邀包場表演。
李哲藝自創一套音樂主題菜單屢獲得市場青睞,企業以實際行動支持,讓灣聲樂團的音樂創作能一直蔓延下去。
此外,灣聲樂團舉辦每一場音樂會,平均售票都有八成以上,同時,經營灣聲之友等方式開拓市場通路,目標鎖定九成五的潛在消費群。
「我要擺脫藝文團體是弱勢團體的地位,不同於那些靠著捐助而表演的團體,灣聲朝自立自足的經營模式,這才能長久經營。」個性不喜歡花時間反覆做同一件事的李哲藝,早已累積不同經驗與能力,磨練出對市場的判斷,形塑自己的價值。
近期,他計畫帶領樂團以類似「媽祖遶境」的方式,行走台灣319個鄉鎮,要深入市場口、農會停車場與學校,讓更多台灣人聽到不一樣的灣聲。
台灣要提升國際競爭力,除了在科技產業展現實力之外,灣聲樂團代表著一股以藝術與文化的力量,呈現台灣的軟實力,對外提升台灣在世界與國際地位,對內也凝聚本土文化意識的向心力與士氣,灣聲樂團傳揚古典音樂本土化並與國際接軌,可望創造下一個「台灣之光」。
(作者是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,Start Up Taiwan 發起人,本專欄隔周二刊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