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06-07.經濟日報.經營管理.朱永光
企業除了追求盈利之外,也被期待承擔社會責任、推動社會進步。金融業中的創投也在追求財務最大回報的同時,透過專業和金融資源,促進社會創新,實現社會價值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局面。
近期,參加活水影響力投資公司成立十周年的活動。在會議中,了解到「影響力投資(Impact Investing)」近年來在國際投資圈迅速興起,成為一股風潮和熱門話題。面對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環境挑戰,如教育不平等、貧困與飢餓、性別歧視、氣候變遷和醫療保健等,影響力投資已是一場全球運動,旨在調動資本參與解決這些問題。
活動中,被投資的企業、基金投資者及管理團隊分享他們在陪跑式參與、發展協助以及彼此生命互相影響的歷程。這讓我猛然覺察:「這些經歷與創投的營運和作業方式竟是如此相似。」
創業投資源自美國矽谷,屬於金融投資行業的一份子,管理由一群特定投資人參與的私募基金,包括尋找、投資早期新創企業,提供專業技術、經營管理和人脈網絡等資源,協助企業實現成長與擴張。最終,企業可能上市、上櫃或被併購,投資者以出售股權獲取資本利得,而管理團隊則從中獲得基金管理費及投資報酬獎金的分潤。
由於投資主要針對早期種子項目,存在技術可行性和市場需求等不確定因素,因此,項目須具有高度技術或商模上的創新性。雖然這類投資風險高、回報期時間長,但成功案例往往能帶來巨大的財務回報。
與商業投資類似,社會創業投資也追求創新,但其回報形式體現在對社會結構的改變及人類生活質量的提升。這類投資同樣需要資源、參與協助,並長期支持項目成長。
但社會創業投資的項目更加艱難,因為這些問題往往缺乏公眾認知、能見度低,且牽涉到複雜的結構性問題和弱勢群體。
因此,要成功實現社會投資,須打破現有結構和關係,找到創新模式。不過一旦成功,這種結構性的系統改變所帶來的回報和影響力是巨大的。總結來說,社會創業投資和商業創業投資在模式上相似,只是追求最終回報的形式和影響各有不同。
在實務操作中,建議在資金募集階段即向投資股東清晰說明投資管理計畫,將資金分配方式設置為80%至90%投資於傳統商業標的(Business Venture),旨在追求股東財務最大報酬;而10%至20%則投資於社會創新標的(Social Venture),以社會影響力作為衡量報酬的指標。
這樣的投資策略不僅符合並實踐ESG(Environmental、 Social、Governance)準則中的「社會」面,展現創投在策略選擇上的參與和貢獻,同時還可將創投的傳統技能和資源引進社會企業,為其提供支持和協助。
進一步可設計管理費分酬及紅利獎金分潤的機制,以激勵團隊積極與其他影響力投資機構合作,加速社會創新領域的投資。最終,並將投資獲利回收再投入基金池,實現對社會創新投資的永續經營。
影響力投資掀熱議,ESG顯學當道。期望創投業能延續過去在產業創新中扮演的火車頭及所作的貢獻,透過適當的營運設計去加入影響力投資的行列,投入專業知識及金融資源,擴大社會創新投資的力道。
期許有朝一日,社會企業生態系能以成功經驗擴大影響一般企業的行為模式。如此,未來所有的企業都將成為社會創新企業。
(作者是前美商中經合集團資深合夥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