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-10-22.經濟日報.B7.經營管理.朱永光
地球暖化與氣候異常的現象接踵而至,環境議題持續發燒中,但被稱為「世界之肺」的熱帶雨林仍面臨強大的開發壓力,以驚人的速度消失當中,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。
身處在台灣的我們,究竟能為保育雨林做些什麼?
南亞海嘯後,吳子鈺第一次踏上印尼蘇門達臘從事義工及重建的工作,他深深地被當地的生態、歷史、社會文化吸引,但也看到印尼人民仍遭受到後殖民主義影響的真實現況-為求經濟發展的政府與唯利是圖的企業過度開發雨林,取而代之的是棕梠、咖啡等出口經濟作物的種植園區,而農民卻仍過著低於貧窮線以下的生活。
吳子鈺決定拋棄台大法律系高材生的光環,著手進行他的「雨林咖啡」計畫,直接進駐蘇門達臘亞齊省的農村做第一線的經營,用高於5~10%的收購價直接回饋給契作農民,並把盈餘用到熱帶雨林的關懷和復育上。
吳子鈺說「雨林的問題龐大且複雜,與其說拯救雨林,我的初衷只是想建立一個台灣人能直接關心雨林的管道。」
吳子鈺2007年開始進入產區,對當地的農村結構、農民生活、交易型態進行了解,從互動中建立彼此信任的基礎。
「文化差異、政經情勢動盪,在低度開發的地區從事貿易是充滿挑戰的;而舟車勞頓進入產區、往返農園間,也是對個人體力與毅力的考驗。」吳子鈺應該是台灣第一個,也是唯一一個如此深入第三世界國家實踐公平貿易的理想。
沒有雄厚的資金與組織的支援,當時吳子鈺的創業資金是用目前最流行的「群眾募資」的方式,透過網路上的一封封信,闡述「雨林咖啡」的理念及計畫,希望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及一人一萬元的資助,並允諾接下來的兩年內每個月用一磅咖啡的方式回饋贊助者,讓人意外的是這初期二十多位的贊助者中,除了親友,竟然有一半是憑藉這封信就主動匯款支持的陌生人。
「真的非常感動,我告訴自己為了他們,再怎麼辛苦也要把計劃繼續完成!」
常年投注於印尼生產端與雨林保育工作,奔波回台後,吳子鈺幾乎也是自己一人負責後續的載送烘培、包裝與銷售,但人力及資源有限的「雨林咖啡」在台灣一直都是慘澹經營,除了與台北集賢和新竹愛恆等兩家庇護工廠合作,銷售通路就靠主婦聯盟、農民市集、獨立書店等理念商店。
吳子鈺一直不想將可能增加的行銷費用,轉嫁到消費者身上,淪為一般的商業操作。即使不能切進主流銷售系統,也要盡量創造出不同的方式和價值,達到社會企業的理念。
隨著「雨林咖啡」開始在台灣銷售,雨林保育的行動也陸續展開。相信教育是改變印尼未來和脫貧的途徑,吳子鈺已與印尼三所大學合作,提供獎學金進行熱帶雨林及熱帶殖民農業的基礎研究50多篇的論文成果未來可望應用在保護雨林的計畫當中;近兩年,更擴大延伸至中小學及農民教育。
「唯有提升當地民眾對環境的保護意識,他們才能更具有自主性地捍衛自己的家園。」
一杯「雨林咖啡」的背後,竟然有這麼多動人的故事、滿滿的理想與愛心。
(作者是美商中經合集團總經理,本文由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合作委託撰寫,本專欄隔周二刊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