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Subscribe:

2021/11/03

老園丁耕讀筆記/新經濟時代,教育目標是什麼?

2021-11-03.經濟日報.經營管理.朱永光


教育可以是什麼樣貌?《禮記大學篇》云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其中「親民」,宋朝朱熹進一步解為「新民」,旨在棄舊圖新,「止於至善」則有學無止境之意,此與今日海內外高等教育名校推動的「全人教育」有異曲同工之妙,皆是提升內在品質、發揮潛能,進而貢獻社會的教育觀。

在輔導新創公司的20多年來,遇過不少年輕朋友在創業、工作告一段落時,會選擇再進修,一方面追求專業的更深入,另一方面也在重新學習驗證的過程中,更精確地解讀自我,進而再次評估過往經驗的價值,並確立未來發展的方向。

Grace取得美國史丹佛大學MBA的過程,就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。

大學主修行銷與營運決策的Grace,在社會企業風起雲湧的那些年熱情投入其中,曾任職於日本社會企業Motherhouse,也是「社企流」共同創辦人之一,結婚後隨先生赴美,因而有了再進修計畫。

大部分負笈海外的留學生,通常有一個學習的初衷,接下來著手計畫、執行,這些環節都有標準程序可遵循,最重要的是選校。

這個階段一定要知道自己要什麼,有人進修的目標是增加「硬實力」,比如職涯規劃中需要的學位、技能、人脈等;有人進修是為了增加自己的「軟實力」,也就是可以實際應用在人生和人際互動中的能力。

Grace在一度創業後赴美,她清楚知道自己要培養的是軟實力,學習新的管理方法並且提升自我層次,在比較申請到的學校特色之後,她選擇史丹佛大學,期待未來可以成為社會創新的種子,對台灣有所貢獻。

然而,入學才是考驗的開始。Grace和大部分留學生一樣,無論在學業還是人際生活上,都經歷了一段低潮、挫折的時期。

語言的隔閡讓學習吃力,工作資歷在來自全球的同學中並不顯眼,尤其台灣的教育環境,學生往往「被正確答案所綁架」,少了一點勇敢表達自我的創新思維。入學的第一個學期,Grace的自我認同和價值感都受到了很大的動搖。

經歷自我衝擊,才能成長及領悟。在學姐的提醒下,Grace發現,那些看似比自己優秀的同學,其實都有不適應、努力、忍耐的一面,就像鴨子划水,需要在水下奮力前進,才能夠在水面上保持從容。

當心態改變,處境也跟著轉變。Grace的學習進入正向軌道,在一個探討對社會有所幫助的專題中,她走訪肯亞鄉村,經歷了事前的設定與事實背道而馳的意外,她不僅學習到擁有資訊仍需謙卑以對,更在重新制定計畫應變中,展現自己較同儕突出的優勢及潛能。

原來,「想像的恐懼,往往比實際的要大得多。」她重新肯定了自己,也感受到為自己而學習的快樂。

Grace覺得她的史丹佛之旅收獲驚喜、遠遠超過她的期待及想像,可以說是脫胎換骨、提升到另一個境界,對未來的人生大有助益。

所謂「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」,教育對人、對社會的影響很大,因應新經濟時代以及台灣未來的成長,我們應該好好思考教育的終極目標,除了專業技能之外,也需提升心靈層次,包括思考的角度、高度、深度及廣度等思維性的學習,引導學生找到潛能、發展優勢,達到視野、素質、品質的全面提升,以應對變化多端的世界,推動人類社會進步。

(作者是美商中經合集團資深合夥人,本專欄隔周三刊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