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Subscribe:

2021/10/20

老園丁耕讀筆記/空間即服務的新商機

2021-10-20.經濟日報.經營管理.朱永光


年輕創業者小賢,由於時常往返全球主要城市,辦公地點配合客戶需求上網預訂,成為都市彈性空間的高度使用者;另一位社群媒體經營者小美,總是帶著簡單的數位工具,租用時尚的個人空間,營造優美專業的直播氛圍,有時也與三五好友在此不受干擾的環境中聚會暢談。

科技改變人們的生活及工作方式,現在進一步顛覆對空間的想像。

愈來愈快的高速串聯、智慧型手機的普遍使用、雲端計算和物聯網設備的激增,以及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採用,不僅在各行各業引發質變,現在商業房地產市場也以破壞式創新技術,開啟「空間即服務SPACE-AS-A-SERVICE (SPaaS)」的經營模式。

「空間即服務」改變了商業性房東的角色。以往房東從是固定收租者,現在可以是服務供應商,也就是進一步成為管理者;將房地產與用戶體驗相結合,不僅能提升既有房產的生產力,還能進一步活化閒置空間,滿足大眾對彈性空間的多元需求。

共享空間服務最成功的例子包括行之有年的書店/零售業的亞馬遜、飯店業的Airbnb,以及替新創業者、微型企業或自由工作者提供彈性辦公空間的WeWork。

事實上,在這個斜槓多元的新經濟時代,走到哪工作到哪成為趨勢,加上新冠疫情的推波助瀾,在家工作、遠距營銷、課程講座等都需要合適的空間,彈性、即時預約的空間租賃需求不斷成長,以創新技術重新塑造社會和勞動力使用和占據空間的方式。

新技術帶來新商機,除了領航者之外,還有更多業者正以各種商業模式競逐市場。

例如經營一個高效的聯合辦公空間,提供不同公司的員工使用、商場空間可隨時依需要快速更動,讓較小的品牌也能租用,還有共享資源的生活概念,以及出租各式各樣的彈性空間,可以說「有空間需要,就有相關服務」。

根據全球最大的商用不動產服務公司世邦魏理仕(CBRE)的一項調查發現,入境美國的專業人士中,只有 2%的人有長期租賃的需求,其餘絕大多數都只需要彈性空間。顯然,在新經濟時代中,租用彈性空間參與大城市的商機,已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。

此外,在空間即服務的概念下,員工行動變得愈來愈敏捷和機動,提高工作的靈活性,也平衡工作與生活的需求;公司則可以重新調整其資產策略,出租未充分利用的空間,增加收入來源。

在美國,與空間即服務相關的新創公司發展良好,包括為活動租賃空間設計的線上市場提供商Peerspace、提供彈性工作空間設計即時市場平台的開發商Liquidspace,以及工作場所預訂平台開發商Upflex等,都受到市場資金青睞。

台灣方面,除了國際品牌爭相來台插旗之外,本土業者共享空間平台Pickone旗下的Happ小樹屋是最具規模的連鎖空間品牌,目前管理40個據點共185個空間,每月服務20萬人次。

特別的是,像小樹屋這樣提供彈性、即時預約的時租空間,有著地點與交通優勢,除了滿足多人的工作會議、學習成長、課程講座所需之外,也可舉行小型的聚會派對、攝影拍攝等,瞄準都會人的工作與娛樂需求,是一個頗有展望的市場。

科技的力量讓共享資源無處不在,人們的工作可以在任何城市進行、想獨處或打發零碎時間也不再只有咖啡廳一個選項,就像擁有任意門的哆啦A夢一樣,只要打開手機,選擇一個當下需要的空間,便能自在徜徉其間。

(作者是美商中經合集團資深合夥人,本專欄隔周三刊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