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-03-22.經濟日報.經營管理.朱永光
2008年,被譽為「比特幣之父」的中本聰(Nakamoto Satoshi)發表一篇《比特幣: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》的論文,內容提到交易雙方不必仰賴諸如政府或金融業者的體制,僅需要透過採取化名、難以偽造的「數位簽章」,交易紀錄及電子簽名都會被記錄在一本虛擬帳本裡,亦即所謂的「區塊」上面。該論文標誌了區塊鏈技術的誕生,也被視為加密資產發展的重大轉捩點。
的確,加密貨幣、其他各類代幣的發行風起雲湧,以最具代表性的NFT(非同質化代幣)為例,毋須中心化機構的許可,只要是被認定為有價值之物,即可在區塊鏈上被編碼為NFT,其概念類似一組數位身分證,可通過虛擬貨幣來定價,就連數位資產(如藝術品、藝人或名人周邊商品)也一樣。
這一波去中心化思潮「去除地域疆界」的精神,也對職場文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。不少年輕人經過這種概念的洗禮後,嚮往不限地點、工時彈性的職場,將打卡、通勤上班等「中心化管理」的形式視為落伍。
正因為工作場所的地域界線被瓦解,人才與人才之間的競爭提升到跨領域、跨國界的層次,不再局限於定點。對年輕人而言,員工所展現的價值,不再是誰資深、誰的加班時間長,而是誰能真正做出獨一無二的貢獻。
不過,這種種震撼,大概都無法與加密資產掀起的幣圈金融遊戲相提並論,而且這一次遊戲主角是年輕人。在Z世代心目中,財富大餅嚴重分配不均,低薪、高房價等困境皆無解,自己在上一代金錢遊戲中卡位的機率也微乎其微,新型態的階級鬥爭心理早就形成;直到他們迎來加密資產帶來的數位落差,箇中嶄新的遊戲規則與淘金機會都是舊石器時代前輩們不理解的,自然視之為翻身的墊腳石,甚至渴望藉此一夕致富。還有一幫渴望改變世界的年輕人,趁此前仆後繼投入由加密資產帶動的數位新產業,顛覆了過往企業募資、VC(創投)投資、公司治理的的模式,改變了資金的流動方向。
加密資產是一片廣袤的處女地,吸引具有冒險精神的人來開發,但也因為歷時短、不由中心機構所掌控,也就更需要市場信心的加持,甚至比實體經濟更仰賴自治,否則一旦有任何環節出錯,就如野馬脫韁,難以控制。
近年來,「幣圈風暴」不斷,人類貪婪遊戲的醜惡本質顯露無遺,讓不計其數的受害者賠上身家,被視為「幣圈版雷曼事件」的虛擬資產交易所FTX破產悲劇,更讓市場對加密幣的信心幾近消失殆盡,對於渴望翻身的新世代來說,夢想瞬間破滅,被迫重新回到苦悶的現實中掙扎。
加密資產或許帶來了致命的一擊,甚至被反對者解讀為「穿著區塊鏈與金融科技去中心化外衣的龐氏騙局」,但不論是什麼資產,本身都是中性的,值得我們思考的是能否把握箇中的契機,對台灣來說,尤其如此。
台灣科技製造業的供應鏈標準化、規模化優勢十足強大,但隨著疫情爆發、地緣政治問題更形複雜,供應鏈變成區域化、由長變短,甚至形成以「陣營」而非商業利益為主要考量的供應鏈,未來廠商勢必要面對各種形態的斷鏈議題。在這樣的挑戰下,可想見的是,「無國界的數位經濟」將會更受重視。
因此,國內企業更積極投入數位轉型,這是值得正向看待的,而因為加密貨幣、區塊鏈等相關領域所湧現的新型態數位經濟服務,或許更是值得台灣業界來共襄盛舉,而且會比加密幣交易更值得翹首期待的處女地,只不過後續將衍生什麼法令遵循與消費者保護議題?我們的金融監管能否跟得上潮流?這又是另一波全新的挑戰了。
(作者是美商中經合集團資深合夥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