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Subscribe:

2021/02/24

老園丁耕讀筆記/台灣創投華麗變身 進入3.0時代

2021-02-24.經濟日報.經營管理.朱永光


數位浪潮、新經濟的崛起驅動企業轉型,美中貿易戰的發展更令全球產業摒息以待;這樣的時空背景已是撲朔迷離,又逢COVID-19疫情來添亂,作為新創企業推手的創投(VC)業者,也思量著如何變身進化,為台灣的數位轉型之路盡一分心力。

疫情帶來危機也開啟轉機,平日旅居國外及在世界各地奔波的企業主因而滯留台灣,包括創投業的劉宇環、半導體業的盧超群,以及長年投入新創事業的陳五福等教父級人士有機會齊聚一堂,為國內產業數位轉型獻策。

老朋友聚會談起當年引進國外矽谷創投時,有如平地一聲雷,劃開了新舊時代的投資概念,當時尚屬創新創業的高科技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,促成新竹科學園區的興起,一舉造就台灣IT/ICT業近20年榮景。

對照目前國內產業面臨數位轉型的關鍵時刻、新創企業及傳統中小企業成長遇困境,這些老將憶昔撫今,頗有「遙想公瑾當年」的感觸,因而倡議創投應由1.0、2.0進化到3.0,希望再創台灣榮景。

1980年代,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李國鼎邀請美國矽谷的創投諸如H&Q及Walden等華裔美國人回國成立創投,同時帶動國內本土創投的成立,譬如富鑫、怡和及普訊等,促成竹科高科技新創公司蓬勃發展,可稱為VC 1.0時期。

VC 1.0時期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,創投業也躬逢其盛地成長茁壯且人才備出,因此到1990年後,國內不僅專業型財務創投紛紛成立,各企業內部也設立創投或專責投資單位,自此進入百花齊放、遍地開花的VC 2.0時代。

高度成長往往伴隨著高度競爭,隨著國內IT/ICT產業發展至高峰期,新創的數目及品質銳減,VC 2.0後期資金氾濫卻沒有良好標的,創投為了財務回報而搶食上市、上櫃前的成熟標的,失去了原本投資初創公司的矽谷基因,讓國內創投成了紅海產業,挹注新創的資金也逐漸枯竭。

因此,政府在過去七、八年間透過國發基金及經濟部等單位,挹注資金給新創業者,國內的新創才又遍地開花,創業幾乎成為全民運動。

然而,這些新創普遍已進入發展瓶頸而無法突破,究其原因有二:一是缺乏鏈結國際,無法走出去打國際盃攻取更大市場。二、經營者缺乏管理擴充期公司的經驗,只能摸著石頭過河,緩慢地走卻無法看清未來。

「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」,成熟公司透過投資方式與新創策略合作,攜手共同突破成長已是世界的潮流趨勢。

例如,英國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公司Shell就投資新創公司,轉型成為綜合能源服務型公司,包括提供家庭能源監控的Sense、利用大數據作即時預測的AutoGrid,以及提供儲能解決方案的Corvus Energy公司;蘋果(Apple)公司也投資語音助手技術的新創公司Siri,並將其整合在所有Apple設備上。

促成這樣的新舊公司合作,創投便是最好的橋樑,也是創投由VC 1.0、2.0進化到3.0很重要的任務。

作法上,經由政府投資專業型財務創投與企業合組企業創投,再由專業創投作為媒介,協助中小企業找到創新項目和人才。此時成熟企業達到升級轉型的目標,新創公司除獲資金挹注之外,在國際鏈結、客戶市場及經營管理各方面也能取得協助,變身成為產業界的生力軍;不斷有生力軍加入,台灣的產業再創榮景將是指日可待。

(作者是美商中經合集團資深合夥人,本專欄隔周三刊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