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6-15.經濟日報.經營管理.朱永光
科技進步,產業鏈壓縮,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創造者、提供者,企業發現人才愈來愈難找,因為人才不只被競爭對手獵走,也可以自營品牌,成為一名自由工作者(Freelancer),跳脫框架,重新定義自己。
「零工經濟」是一個熱門詞彙,企業組織提供短期職位或專案給獨立工作者,雙方簽訂合約並執行協議好的工作內容,過去多以演員、作家、記者等自由職業為主,如今其範疇已遍及各行各業,只要擁有專案所需技能,便有機會接案運營。
根據萬士達卡在2020年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,全球自由工作人口在2018有7.7億人,到2023年將成長至9.15億人;知名接案平台Upwork也指出,在美國,有三成的勞動人口放棄正職,投入自由工作的行列。
作為傳統工作者,個人原本對此統計數字沒有太多想法,一直到身邊有幾位30多歲的年輕人,在職場學習幾年後,陸續有了想當自創者的想法,才發現自由工作對年輕世代的吸引力不小,儼然成為很「潮」的轉職選項。
所謂「自由工作」,主要有二個意義,其一是接案者直接服務客戶而非服務老闆。其二,雙方是平等互惠的合約關係,彼此沒有從屬或是僱佣關係。自由工作可說是某種程度的微創業,接案者既是老闆,也是員工,優點是能掌握自己的生活,工作內容、上班時間都由自己決定。但凡事都有其一體兩面,拿捏不當則優點也會變成缺點。
一般而言,上班族不用承擔公司的成敗責任,也不用篩選工作項目。但作為一名獨立工作者,對於企業經營的「產銷人發財資」六管,全部都要懂,畢竟自己就是品牌,即使只有一人,這些工作只能簡化,卻不會完全消失。
問題的核心還在於「你適不適合做一名自由工作者?」這是一個關乎人生的選擇,而不是隨波逐流,或是懷著不切實際的浪漫情懷。
首先,回歸原點,探討初心。為何有此念頭?想得到什麼?成為一名自由工作者是對自己的挑戰,也可以當成是另一種型式的自我探索及成長,這個起心動念通常有個理由,不能只是一時衝動,應該有驅動自己前進的初衷。
因此,不論是為了開啟更多自我、擁有更多時間、完成特定願景,或是為了賺更多錢,目標要先定清楚。不然,幾年後若發現與原來想像的不一樣,理想變質了,難免會感到遺憾。
其次,軟硬兼具,擴增人脈。現今職場流行「斜槓」,多重技術、職能、身分的人被認為較具競爭力,這些都是「硬技術」,可以用來謀生、擴展職業領域;「軟技能」則包括良好的人際關係、靈活的應對能力與足夠的說服力等。
自由工作者除了擁有能被客戶肯定的硬技術,讓自己有生意做,更須經營自己成為一個品牌的「軟技能」,而經營自己在數位時代有許多管道,知名的《六度分隔理論》指出,只要透過六個人就能與天涯海角的陌生人取得連結,很值得自由工作者作為打造與整合社群生態系統的參考。
第三,自我管理,有為有守。夢想需要經過現實洗滌,爭取自由也要付出代價。在沒有職務代班人的情況下,時間管理由被動到主動,競爭力則來自良好的自我管理與更進一步為客戶設想的態度。當這一切整備完成後,能夠自信從容地往目標邁進,才不會在倉惶中背離初心。
儘管有人形容辭去正職成為一名自由工作者有如「背水一戰」,但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戰役,俗話說「不是得到就是學到」,任何能勇敢面對自己的渴望,又能在過程中盡情享受的決定,都有其意義。
年輕世代想追求一個想要的生活,給自己一段時間去印證,經由不同面向的嘗試、探索之後,也許能開創屬於自己的桃花源;若沒有找到桃花源,在尋路的過程中,自當練就一身解決問題的本領,亦體會一下杜甫「會當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」的詩意。
(作者是美商中經合集團資深合夥人,本專欄隔周三刊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