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Subscribe:

2022/10/19

老園丁耕讀筆記/成為人生的發明家

  2022-10-19.經濟日報.經營管理.朱永光


小時候老師都會給一個功課叫「我的志願」,同學們在天馬行空的想像下,不經意脫口而出的夢想,往往引來滿室歡聲笑語。兒時的我也是直覺地說出想法:我要成為一個發明家。至於背後的理由,當時倒是沒有去細想,好像這是一個順理成章、理所當然的答案。

然而,數十載匆匆而過,自己在求學、就業的過程堪稱順遂,人生俗務樁樁件件累積刻劃成親知故舊看到的這個人,所幸儘管世事如棋倒也遊刃有餘。如今邁入耳順之年,小學同學的臉在歲月中早已糢糊,昔時立下的志願卻在此刻清晰了起來。

雖然沒有真正成為一個發明家,但發明家的思維一直存在我人生的關鍵抉擇之中。那就是向來對新事物感興趣、喜歡追尋其背後的脈絡,也會不斷思考其他的可能性,而在任何時候、做人或做事,也都為「不可能」留一點空間。

回顧過往學習、工作的歷程,感覺像是現在的自己與過去另一自己對話,一路都循著一個脈絡而來,不追求花團錦簇的豐茂,卻被獨具丰姿的異草吸引,並戮力為其闢建一方沃土。

於是,對新事物的追尋一直引導著我的人生與職涯。自美國完成學業就業時,選擇進入一家科技顧問公司任職,主要業務是國防工業的新創、新計畫等,這個時期在工作中接觸的領域不斷更新,眼界也得以持續擴展。

隨後,台灣陸續開放航太工業、電信及通訊等新產業,自己都曾身在其中而躬逢其盛,見過好公司的優質領導人帶領公司「起高樓」,也看過手握好牌的企業巨擘「樓塌了」。

接著,在機緣下進入新事業開發與投資的創投領域,一待就是20餘年。

中經合以美國矽谷血統的創投吸引我投入心力;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、醒人耳目的經濟模式,在在振奮著我求變的心。一個對的公司與對的行業同時呼喚著我,與其說是受幸運之神特別眷顧,不如說這就是性格對命運的影響。

因此,發明家的現代新解,應該是發掘自己的才能,尤其是那些沒想過的事;創新或創作也是一種發明,正是自己過去一直在做的事;擅長聆聽、消化吸收後轉化出新意的人格特質,也讓我有機會寫專欄到出書,雖然始料未及、無心插柳,卻也綠意盎然,展現出人生的另一個價值。

其實,每一個人都有其天賦,這是上帝賜予的禮物,但禮物就像璞玉,並不會一開始就閃閃發亮,而是必須經過自我學習、經歷磨練,打造拋光才得以彰顯光彩。這時,不僅讓個人被看見,也能進一步對人類社會有貢獻。

然而,老天給每個人的特質、技能都不同,如何將之發揮出來?個人的經驗是,當你做起一件事感受到滿心歡喜、駕輕就熟,就算焚膏繼晷也不以為苦,也許就值得更深入探索了。

由平常生活中發掘自我,也透過不同的行業探索自己的長項與天賦,這個過程除了自我的訓練之外,還有「認知」、「行動」二個步驟,加上一顆「平等心」。

古有明訓:「自知者明」。自我認知可透過閱讀和請益二個管道進行,閱讀是自我學習成長更深入的不二法門;請益則是增加學習的廣度,最好是師出有名、言之有物,還要不忘謙卑。

第二個步驟是行動。落實夢想最重要的是行動,勇敢地踏出每一步,不論前方會遇到什麼,往前走就有機會透過各種事物更加了解自己,過程中不要墨守成規,遇到問題也不要怕開口求助,老人家說「路長在嘴上」,勍是這個道理。

若說認知與行動是訓練,保持一顆「平等心」就比較像修練。

經過60餘年的洗禮,凡事以創新思維讓我做了自己人生的發明家,循著科學脈絡另闢蹊徑成為一種習慣。已故歌手張雨生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:我的未來不是夢,因為認真過每一分鐘。這是我這一代人的心聲,也是給下一代的祝福。

(作者是美商中經合集團資深合夥人,本專欄隔周三刊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