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11-16.經濟日報.經營管理.朱永光
在蓬勃的經濟發展下,人類享受無數便捷與文明,但也為此付出許多慘痛代價,切身之痛莫過於大自然猛力反撲,全世界面臨愈來愈多「黑天鵝」,像是全球暖化、環境汙染等,兩年多年肆虐全球的COVID-19(新冠病毒)亦被公認為源於人類對環境的肆意破壞所致,加上氣候暖化讓病毒更多樣、具致命性,種種災難讓人類更強烈意識到改變的必要性。
今年7月,我參加了法鼓山所舉辦的「心靈環保論壇」,該論壇長期致力於推廣聖嚴法師的「心靈環保」理念,並回應現代社會所面臨的諸多問題,進而追求「人間淨土」的理想。
其實早在1992年,聖嚴法師即針對環保意識與相關作法的反省,提出「心靈環保」的觀念。即便哲人已逝,但心靈環保的觀念歷久彌新,因為環境問題源於「人心」的造作,若要從根本解決問題,當然不是改變表象即可,而是始於人的造作。
今年的論壇中,法鼓山的法師進一步提到,人類應當從「死亡經濟」走向「生命經濟」,是值得人類深省的議題,於我而言也是感觸良多。
何謂「死亡經濟」?人類在號稱征服自然、改造社會的企圖心下,致力於與上天、與別人爭,卻在爭個不停之際,助長了物欲及消費主義,更忽略了這種不斷向外攀緣、與外界爭奪的念頭,其實只不過是無明的妄想,源於心靈方面的匱乏,也帶來了死亡經濟。
「生命經濟」則與死亡經濟截然相反,可謂破除死亡經濟的不二解方。如今全球面對氣候異常、環境汙染、資源浪費等危機,「死亡經濟」顯然是不合時宜的,更明確地說「死亡經濟」背後人類複雜的慾望,正是地球的病根。「生命經濟」強調的是:唯有調整內心的價值觀、克制一己私慾,運用心靈環保的觀念來反求諸己、向內觀照,方能突破死亡經濟,在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間取得平衡,共創人類與自然最大長期利益,進而推動社會向上提升。
可喜的是,近年來我們也能看到周遭愈來愈多「生命經濟」的具體展現措施。
舉例來說,有別於以往投資人在評估一家企業是否有投資價值時,僅會檢視營收、獲利、毛利率等財務數據,如今與經營績效無直接關聯的「非財務因子」ESG(環境保護、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)相關項目,像是企業的利害關係人權益、員工培訓機制及勞動條件、能源使用效率、供應鏈廠商生產線對環境的衝擊等,皆為檢視企業能否永續經營、重要性不下於財務數據的標準。
此外,國內積極透過各項立法措施來達到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「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」的目標,國發會今年3月底提出「台灣2050淨零路徑圖」,並提出至2030年高達9,000億元支持淨零轉型計畫的預算。
上述的轉變,對總體經濟、個別產業乃至於一般人的生活,皆產生巨大衝擊,不過均呼應法鼓山不遺餘力鼓吹的觀念:在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動盪下,人類應該以「心靈環保」四種主軸的環保來進行全面性的思考,包括「感恩大地,愛惜自然」、「少欲知足,勤勞儉樸」、「和敬共存,躬自實踐」,以及最重要的「智慧處事、慈悲帶人」。
佛曰:「萬法唯心造,諸相由心生。」《維摩經》亦道:「心淨國土淨。」細究這些主軸後,可以理解的是:欲透過日新月異的科技來達成「人間淨土」的理想,只能治標,無法治本,或者也能說,節能減碳的手段是治標,心靈環保的正念才能治本,終歸還是得從人心的轉化開始。
而且,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法則,以佛法的角度來看的話,氣候變遷亦為地球變幻、世間無常的自然過程,我們必須接受這種無常的「新常態」,並透過落實心靈環保的方式,在全球動盪而無常的環境中,以不變應萬變,才能尋得心靈的寧靜和安定。
回歸到落實外在環保的話,心靈環保也一樣重要。佛法一向強調護生惜福、平等對待、共榮共存,一次又一次的天災與瘟疫已證明,人類與自然是一體的,唯有地球健康、環境永續,我們才有可能平安。如何讓我們及子孫長保好山、好水、好未來?單純改變外在的行為已不夠,唯有由內而外徹底蛻變,更重視心靈環保及內在教育,地球才能永續保有希望。時值後疫情時代,我們能擺脫「死亡經濟」的陰霾,培植全新的「生命經濟」榮景。
(作者是美商中經合集團資深合夥人,本專欄隔周三刊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