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Subscribe:

2017/01/06

精實創業潮來了

2011-05-16.經濟日報.C10.經營管理.朱永光



社群網站興起,創業的資源門檻大幅降低,亞太地區掀起一股創業新風潮...

台灣產業發展已從OEM、ODM等代工方式走向品牌、通路。資訊科技(IT)產業從基礎的半導體、光電、精密機械等工業基礎,延伸至不同市場產品的應用:個人電腦、筆記型電腦、面板、手機零件、消費性電子至綠能產業;非IT業則是引進過去IT工業的know- how技術及人才,做第二波的創新轉型突破成長。加上海峽兩岸簽署兩岸經貿合作架構協議(ECFA),及政府協助資本市場的海外第一上市等措施,在在催化激勵台灣在已有的IT及非IT產業的再成長。

善用資源 快速搶攻市場

同時,由於網際網路發展已從過去90年第一代初始的網路本夢比泡沫,演進至下一代的Yahoo、Amazon、以至現今的Twitter、Plurk、Facebook,從專業、公司、商業客戶至社群、個人全面生活應用,全球另一股新經濟到來。

當軟體、硬體環境改變,而又有Facebook等社群網站協助建立起目標客群,App Store、Android電子市集等降低了創業與開發軟體的成本,創業的資源門檻大幅降低,這樣的環境,讓亞太地區重新燃起了一股創業潮,更少的資金與資源,成就了一股「精實創業」的新趨勢,藉由觸控面板的點擊,也造就了一股點擊創業的新商機,而新一波的創業潮也正在台灣快速湧動。

「精實創業」以最精簡的團隊,竭盡所能利用免費資源的方式,強調快速搶攻市場,顛覆了過去非要在大企業內才能有規模的模式,也打破非要先燒錢畫大本夢此的迷思。例如於去年底為全球最大團購網站Groupon併購的台灣交易量最大團購網站「地圖日記」;又如國民服飾Lativ(台版的Uniqlo)傳奇,網路四年暴紅,利用網路線上銷售,線下實體生產及管理,一年賣贏200家成衣連鎖店,年營收約新台幣15億元。

再如以「網路社交貨幣」為營運模式的台灣里斯特公司,從全世界1,200家未上市公司中脫穎而出,擠進美國矽谷聖經《紅鯡魚》選出的全球科技100強。在此波風起雲湧的創業潮中,一家家更精簡、更軟,但卻快速致富的新創公司紛紛誕生。

除了這群「80年後」創業家嗅到一個個傳統業者沒看到的微需求,作為產業趨勢投資領頭羊的創投業者,例如美商中經合集團,就先後資助前Google中國總裁李開復創業「中國創新工場」,最近亦引進台灣創業的「台灣創意工場」,其目標都是在創建一個專業化平台,提供此波年輕精實創業家在技術面、經營面及資金面所需的初期助跑劑。

少年頭家 嗅到市場商機

2009年北京成立的創新工場,已投資23家創新公司,其中12 家獲百萬美元的投資金額,三家公司的市場評價已超過千萬美元。透過北京創新工場及台灣創意工場的合作,希望能結合大陸市場渠道與技術人才,及台灣創意工場的在地系統化培植,將台灣的優勢及創意發展成產業,共同開創華人網路經濟的新紀元。

面對此「80後」精實創業公司的經營管理,亦將是年輕人的新挑戰。這些創業團隊成員大都為離開學校踏入社會不久的年輕人,聰明、亮麗學歷、有理想、熱情及幹勁,對所處新經濟的脈動有所掌握(需求/機會),對國際的新技術及訊息亦能敏銳吸收,因而自視甚高。

團隊自治 建立經營平台

相較於過去IT科技產業或傳統產業同年紀的年輕人,他們往往在此之前沒有機會在公司的運作上歷練,逐步學習組織及管理,包括橫向同僚及上下的管理及資源整合,進而養成領導(Leadership)人,更不用說公司治理,往往因此在管理上,只是新世代的「個人菁英(英雄)」。

相較於過去的權威式或嚴謹組織式的管理,精實創業公司的管理較適合用「羅馬長老院」制,讓團隊成員互相論證而自治,此時董事會(長)可扮演Mentor(導師的角色),協助團隊建立經營組織及平台,提供經驗和建議,並確立公司治理(Corporate governance)習慣,同時亦扮演Facilitator(協調人)角色,協助其引進資源及整合。如此老中青的互補角色定位,才可協助公司經營團隊順利加速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