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-08.遠見雜誌.第326期.朱永光
兒子就學以來都以創業為目標,在退伍前夕更表達了他要創業的積極想法,身為父親的我一則以喜、一則以憂,喜的是年輕人有夢想和衝勁總是好事,而台灣也需要更多年輕人勇於創業才能促進產業創新;憂的是他有深刻體認『創業是一項生命志業的選擇』嗎?
我問兒子:「你有做好創業的準備嗎?」兒子遲疑了一下,反問我:「創業不是做了才知道嗎?那我又該如何評斷是否做好準備?」這段父子間的對話,在我腦海中反覆思考了許久。『創業要準備什麼?』這個問題我並不是沒有想過,只是從來沒有仔細、具體地回答。
擔任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,從事新事業開發及投資近20年,產業遍及航太、電信、通訊及創投,看到許多公司及創辦人成功實現創業夢,賺取高報酬的利潤,但也有不少以失敗收場的例子。我相信創業的成功絕非偶然,而是一項需要準備的工程,因此歸納了幾個值得考量的面向,藉此分享給想要創業或正在奮鬥的青年朋友們,檢視自己是否具備創業的主客觀條件。
人格特質:如狼一般的企圖心與堅持
創業維艱,光是靠熱情與創意還是不夠,要有如狼一般的企圖心與堅持才是致勝的關鍵。創業過程中,常會遇到突如其來的挑戰與機會,面對挑戰時,你是消極面對、關關難過關關過,還是努力思考化危機為轉機?面對機會,你會裹足不前,還是會用積極的心態闖蕩一番?
成功的創業者都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決心與企圖心,時時刻刻都在思考如何讓事業更進步、更成功。此外,也要嚴格省視自己是否有越挫越勇的毅力?會因為遭受多次挫折或長期業務沒有進展而中途放棄?
曾有位企業家跟我分享他的創業心得,就如同去電影院買票看電影,你一到現場時發現大排長龍,你會打消看電影的念頭?還是堅持排隊買票?雖然只是一個生活中的小故事,但也一語道破「堅持」確實為創業者需要具備的一項特質。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創業,因此在創業之前先檢視一下自己的個性與人格特質。
產品服務:市場需求、競爭優勢
產業分析,我想是每個創業者必定要做的功課,但也發現很多創業者高估市場需求,開發出曲高和寡的產品及服務,或錯估自己的競爭優勢而逐漸喪失市場占有率。
我建議可從市場需求、競爭優勢兩方面著手,檢視自家產品/服務的價值與定位。此產品/服務是一個市場上還尚未實現的商機?還是在現存市場上競爭?若是前者,目標市場在哪?接受度為何?如何開拓?別人跟進的技術門檻是高是低?若是後者,競爭對手是誰?是提供一個完全取代性的產品/服務?或是在成本、品質效能上有突破性的技術開發?
舉例來說,若產品的競爭優勢在於製造成本的降低,你就必須理解未來你將會處於毛利廝殺的戰場中。對於一個產業、市場及產品的深入分析,往往可以更嚴謹地建立公司的市場價值,並制定明確的發展策略。不妨可透過詢問同業、競爭者、消費者或是對於目標領域更有經驗的人,累積原本自己不足的知識和靈感。
創業夥伴:志同道合、專業互補
創業是一人當家單打獨鬥還是組織團隊一起打拼?各有利弊得失。依我觀察,夥伴合作的好處遠勝於獨自創業,尤其又以三人為創業團隊的成功率最高。
有創業夥伴的好處包括:技能互補、人脈交換、資源加倍,當公司遇到困難時,還可以集思廣益、相互鼓勵,共同承擔壓力與責任。
但尋找合適的創業夥伴並不是件容易的事,理想的創業夥伴是志同道合、理念一致且在專業技術及性格上互補性越大越好。過程中當然還是不免會出現意見不合的情況,最重要的是可以彼此磨合,相互包容,而三人團隊往往能更有效率地做出決策。
如果你目前還沒找到合適的創業夥伴,建議先到同產業或同領域的公司工作並累積人脈。
選擇進入新創公司將會是個很好的選擇,因為優秀的新創公司裡,往往聚集了很多對創業有興趣或擅長在新創公司工作的各種人才。我相信一群有相同目標和價值觀的人一起努力,一定能讓創業事半功倍。
財會知識:管理決策依據、永續經營關鍵
財會知識這一項很容易被創業者忽略,但卻是新創公司能否運作良好的首要條件。
這裡並不是指單純的簿記工作,也不是說創業後一定要建立一套嚴謹的內控系統,而是團隊內部要有一個基本的財務模型,做為產品內容、行銷策略或通路布局等管理決策的依據,才能極大化公司的利益。
公司能及早建構一個量化性的決策流程,總比單憑創業者的憑空想像來得可靠。
另外,創業者對於財務和會計的掌握度也是相當重要,是否了解資產負債表、損益表、現金流量表在管理上所代表的正確意涵?忽視這些財務上的盲點很可能會造成公司重大傷害。
我曾看過不少公司,每月損益表上顯示營收獲利,但卻因為現金流量的控管出現問題,而陷入財務危機。
所以要提醒創業者及團隊,一定要多多充實自己的財會知識,唯有正確解讀、運用財會訊息,才能掌握公司現況做出正確的計畫、決策及後續的監控,並建立永續經營的企業模式。
創業資金:籌措規劃、助人興業的投資股東
創業之初,資金來源不外乎是自己或從所謂三F─ 朋友、家人、傻瓜籌措,在公司尚未產生固定營收及商業模式前,我建議先拿募款的三分之一來創業,剩下的三分之二做為預備資金使用。
充裕的預備資金,除了可以能讓創業者有更多嘗試與修正的空間,也會在與外部協議投資合作時,有更多談判的籌碼。
此外,也要謹慎規劃尋找投資者投資的時間點,在公司成長的不同階段,可以找不同類型的策略投資股東,來協助公司技術升級或營運的擴張,切忌不要等到錢燒完了才開始募資,很容易將辛苦的成果拱手讓人。
但要找到立意良善、願意助人興業的投資股東也是門學問,曾看到許多公司幾年虧損後,不是被迫歸還投資金額,就是創業團隊或創辦人被換掉;也有過度介入營運的投資者,最後當然是傷害多於協助。
一個好的投資股東應是選擇支持並指導創業者,願意提供經驗及人脈上的資源,而非取而代之成為公司方向的主導者。
現在台灣社會興起一波創業的熱潮,我希望想要創業的年輕朋友可以停下來,好好思考自己準備好了嗎?若還沒,不妨先進公司企業上班,累積充足的錢脈、人脈及管理經驗,將能大大提升自己未來創業的成功率。